English

强化科技减灾

1999-03-16 来源:光明日报 金 磊 我有话说

据不完全统计,自1998年9月至今,全国已召开各种类型’98洪灾反思研讨会百余个,但真正探讨科技减灾教训的并不多,为此应大力强化科技减灾的方法及模式研究,再不抓住这个主题,未来的减灾决策堪忧。

中国的减灾科技尚未系统建设,联合国1989年成立了“国际减灾十年”委员会及科技委来指导全球减灾工作,而中国迄今无一家专门从事大灾巨灾综合研究的机构,不仅难对付当今频发的事故及灾害,更难面对未来的区域性变化所带来的种种不可预料因素。科技减灾能力建设离不开科技减灾方略及产业化。大水过后人们需要的减灾产业有退田还耕技术、治理荒坡技术、防风固沙技术、水土保持技术等。目前科技在减灾中作用太有限,还主要体现在通信、气象及水文预报,缺少现代实用技术。在为灾区重建贡献良策上,打好防疫的“持久战”甚为关键,这意味着要保护好水源,更要注意食品卫生。对于建设项目而言,要核实灾情,制订移民建镇的实施预案,编制灾后重建村镇规划纲要,并分轻重缓急,作好量大面广的房屋建设等。

为此,要树立灾情的综合认识观,变单纯自然、人为、环境分门别类的灾害研究为系统化、综合性减灾研究,无论是地震、防洪、突发事故及环境公害,人类都应该站在同一高度,从不可持续性要素上予以分析,尤其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。要教育国人,真正的灾难并不是在当前频发的重大恶性事故,而在于全体国民甚至部分管理者对事故灾害的麻痹侥幸心理,在于尚未搞清现代化系统中的酿灾潜势。全方位、系统化的安全减灾教育势在必行。要一方面完善全国“安全科学技术”学位及学科建设;另一方面强化社会及企事业单位的安全文化教育、组织、培训体系建设,加强对员工安全知识技能和心理素质的训练。

要编研灾害的综合应急预案。按《中国减灾规划》、《防洪法》、《防震减灾法》、《消防法》等法规内容,在城市总体规划及城市设计时,充分考虑本地区危险源,并绘制灾害地图,按最大危险性给出不同应急预案,以应付不测;要变每年重蹈覆辙的“救”、“抗”灾为主而制定主动“预防”策略。

同时应组建以综合减灾为特点的科研机构,如至少建立国家级综合减灾研究院,并在各部委及各省市的地震、气象、水利、环保、消防等院(所)设立综合减灾研究机构,以解决不断出现的宏观问题;另一方面要在大学及研究生院开设安全减灾课程。

在强化科技减灾方法的同时,必须有计划有准备地进行防灾产品及产业开发。涉及的防减灾产品有:防洪抗旱实用技术与产品,防震减灾预防技术及脱险救生产品,消防机器人及新产品,防环境公害产品,交通事故监控技术及安全产品,灾害及救援医学急救技术及产品,公共场所减灾产品(含旅游安全产品),小康安全住宅及室内安全型住宅空间技术与产品等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